888集团官网入口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是,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将为河北区带来全新生活方式。
储备地块轨道交通优势显著,均规划有轨道交通路网,具备轨道沿线开发的先天优势。
中山北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作为河北区打造“百年中山路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项目位于河北区宁园街道。
常住人口约4400人,用地面积约17.2公顷,总建筑面积约20万㎡,总投资约12.4亿元。
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,通过对架空层场地、环境、空间、景观等的多元融合,创新采用双架空层结构。
架空平台车库位于地面之上,机动车可以从城市道路平进阳光车库,直接对外采光、通风,告别过去阴暗、潮湿的地库环境,大大提升了业主的归家感受。
与此同时,利用架空平台打造北侧沿街商业街,让城市街道成为社区生活场景的延伸。
此外,与市面上的其他项目不同的是,会所设计分为上下两层,架空平台层和住宅首层架空,通过内部楼梯上下相连。
百年中山路、觉悟社、饮冰室、李叔同故居,与欧陆神韵的意风区咫尺守望,共同构成了河北区独特的文化风貌。
而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至少有187条“中山路”,几乎每座城市的中山路都浓缩着当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质。
中山路始建于1903年,原名大经路,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现名,是我国近代首条采用现代规划理念建设的道路。
鲜为人知的是,1902年,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决定推行“新政”,规划开发海河上游以北地区——河北新区。
1903年,新车站(俗称北站)落成通车,袁世凯下令从新车站(今天津北站)修通一条直达总督府的大马路,路宽24米,命名为“大经路”,作为“新河北”的主干线。
天津的河北新区,是近代中国最早只用现代城市规划方法建立起来的新市区,并且完整地保留到今天。
因此,现存的规划主干线中山路(原名大经路),被誉为“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第一街”。
该路段承载了天津百年历史文脉,沿线分布觉悟社纪念馆、造币总厂旧址等历史建筑。
2024年以来,河北区启动中山路-北宁公园商圈更新工程,总投资62亿元建设高端商业综合体,并复原百年商业文教业态。
与此同时,通过文旅融合线路串联天美艺术街区、天津之眼商圈,形成“没有围墙的博物馆”。
更是以海河——中山路作为轴线,在整合历史遗址的同时引入丰富的业态内容,活化利用造币总厂、大天津、中山公园、十月影院、南华制鞋厂等重要节点。
将“十月”和中山公园片区浓缩、复原百年间的商业、工业、文教等业态,让中山路重现“百年天津第一街”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、中西兼容的文化底蕴,打造老天津的活态百业博物馆。
未来,河北区将中山路沿线的历史遗存、城市风貌、自然景观串珠成链、连线成片,与天美艺术街区、天津之眼商圈联通,共同打造集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空间。
基于高端改善盘的项目定位,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做了大量市场调研,最终确定:
河北区地缘主流改善客群,以周边事业单位客户为主,对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的高端性和稀缺性高度认同。
河北区回流改善客群,一直住在河北区,却一度因为河北区没有好房子而搬离,被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的区位优势、轨道交通优势、产品力以及便捷的生活方式打动,选择重新回到河北区居住。
新天津人,以三/四口之家、有书包需求的客户为主,被地铁直连所吸引,对居住品质有着较高要求,同时又期望兼顾教育功能。
河北区外溢改善型客户,对提升生活品质有着较高追求,也对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更加偏爱。在这里,能够满足他们对生活格调的憧憬。
为了匹配对应人群的精神追求,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为其量身定制了符合其身份气质的产品。
规划6栋住宅,包括24-25层到顶的中高层、15-16层到顶的小高层、8层到顶的洋房,共420户。
选用海派风格,以经典三段式比例和对称构图,辅以轻盈的横竖金属线条及大面积玻璃。
新现代简约立面,通过非对称黄金比例体块与线条感,凸显新现代主义的建筑风貌,形成昭示性建筑立面。
又采用“无界”设计理念,呈现公建化立面,营造开放的社区界面,街道、景观、建筑、室内相互渗透融合。
充分借用建筑退界空间,通过出挑雨篷打造灰空间,形成与城市充分互动的空间界面。
整体项目气质跃然纸上,未来置身于津铁绿城·中山鸣翠之中,就仿佛是在休闲度假。
基于地块难以复制的地域文化属性,打造檐下烟火商业及檐上艺术私邸的立体生活美学空间。
社区立体架空,城市、社区、街区、交通全维链接,商业+社区全面融合,串联起多个主要空间节点,形成多元复合景观。
1#、2#、5#、6#楼栋首层局部架空,将室内功能延伸至室外,从而实现架空层内外功能的链接与互补,以及空间一体化设计。
包括购物逛街、尊礼迎宾、社交接待、主题派对、休闲运动、下午茶、漫步庭院等。
进而打造专属于天津的檐上檐下雅居生活,呈现精致的、漫游式立体花园生活居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