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8集团官网入口2025年正值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启动十周年,国家林草局近日宣布,首批5个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,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72%。
同时,今年也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。8月19日,以“守护自然瑰宝、共绘和合之美”为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举行。
雅安,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,通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、入口社区共建等一系列创新实践,生动诠释了“生态保护第一、全民公益性、全民共享”的国家公园理念。尤其近期,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成功入选省级专家工作站、野生大熊猫多次现身生态修复区等事件,为我们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提供了新的契机。
即日起,雅安日报推出“山河新章——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启示录”系列报道,一起见证矿山创面如何覆满新绿、社区百姓怎样在生态转型中收获幸福、科研力量如何为物种守护注入智慧动能,共同探寻生态保护与发展共赢的“雅安答案”。
矿山废渣堆上绽放出层层绿意,曾经的“工业伤疤”如今已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廊道。
在石棉县板厂沟,梯田依山蜿蜒,青草与灌木在阳光下焕发生机。这片绿意之下,掩埋的是昔日矿业开采遗留的废渣。
老矿工李明先站在观景台上感慨:“当年,这里机器轰鸣,矿尘漫天。现在,又恢复成了满眼的绿色。”
2021年10月,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。次年6月,大熊猫国家公园(四川雅安片区)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示范工程。该项目以三年为期,重点推进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保护,通过辅助再生、生态重建等系统方法,统筹实施矿山生态修复。
三年耕耘,被阻断的生态廊道逐步打通,区域生态功能显著提升,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维护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缓缓展开。
石棉县境内原有四川石棉矿和新康石棉矿两大工矿废弃地,且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。
“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挑战,更关乎生态与历史的平衡。”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“伤疤”变为“风景”,必须因地制宜。
在生态修复现场,工作人员并未简单清运矿渣,而是创新采用就地整形、覆土绿化的方式,构建出“梯田式”修复地貌。配合乔灌草混种与智能滴灌,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。
8月20日清晨,沿G5京昆高速雅西段行驶,距石棉收费站不远的山坡上,一个由乔木、灌木和草坪组成的大熊猫图案清晰可见——这正是四川石棉矿板厂沟尾矿库生态修复项目的标志性成果,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(四川雅安片区)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片占地约0.6公顷的“大熊猫”身上,毛杜鹃、金叶假连翘、胡枝子、黑麦草等植物郁郁葱葱。智能滴灌和自动施肥系统已实现无人值守的分布式养护,既节约成本,也提升水资源效率。
老矿工李明先站在观景台上感慨:“当年,这里机器轰鸣,矿尘漫天。现在,又恢复成了满眼的绿色。”
在新康石棉矿旧址大洪沟尾矿库,20000余株蓝花楹和楠木已长至两米多高,嫩绿枝条在废矿山上伸展。
“考虑到大洪沟尾矿库矿渣堆放的特点,这片区域采取穴栽乔木的方式提高树木的存活率。”石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此处紧邻石甘公路,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之一,植被选择兼顾生态与科普旅游价值。
截至目前,石棉县已完成矿山生态修复280公顷,治理矿点19个,生态系统显著改善,动植物种群持续恢复。曾经因采矿破碎的土地,正重新织就连贯而完整的绿色屏障。
历时三年,大熊猫国家公园(四川雅安片区)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全面完工:累计修复矿山1055公顷,治理矿点106个,消除地质环境隐患56处,边坡治理542公顷,植被恢复953公顷,采坑治理358.4公顷,盘活利用土地686.16公顷,恢复大熊猫生态廊道2条,项目正式进入管护阶段。
这一切标志着,那些曾经切割栖息地、影响水源的“工业伤疤”,已被逐一抚平,重新融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肌理,成为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更安全、更畅通的家园。
在“熊猫老家”宝兴县,若碧沟水电站的拆除工作已近尾声。该电站建于1997年,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,装机容量7500千瓦,曾为地方经济注入动力。
电站拆除并非终点,而是生态修复的新起点。退出运行后,河道生态环境将显著改善,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空间得以恢复。
为保障电力供应,宝兴县科学规划电网,新建35千伏蜂攀二线公里,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。
修复不止于水系,更延伸至山峦。8月20日,宝兴县锅巴岩矿区,曾经的矿山边坡已被重塑为错落有致的“绿色阶梯”。新覆土壤中草芽顽强生长,石埂上的云杉、高山柳舒展枝叶,见证土地复苏。
“面对的是陡崖和矿渣,必须精雕细琢。”宝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黄靖介绍,修复以机械修坡、草本覆绿为主,目前工程已完工,进入养护阶段。
数据显示,该项目累计削坡回填土方49.2万立方米,清运矿渣264.3万吨,植树插柳49.27万株,修复矿山面积80余公顷。昔日的灰白矿壁,逐渐被新绿覆盖。
锅巴岩的蜕变,是雅安全域矿山修复的缩影。“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,更是一场生态‘疗愈’,我们瞄准的是全市范围内散落的生态‘痛点’。”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在7月31日国家林草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:“监测数据显示,重点区域野生大熊猫数量增加,野外遇见数逐年上升,种群恢复态势喜人。”
8月20日清晨,阳光洒在石棉县新棉街道广元堡社区。红砖锯齿厂房轮廓清晰,川矿记忆文化公园内,“四川石棉矿”的老标语与咖啡馆玻璃幕墙相映成趣。复原矿部大门、模范坑道“1248”、群雕“开天辟地”“沸腾的矿山”,以及各类机械设备和“忠字碑”等工业遗迹有序陈列。这里曾是四川石棉矿三分矿办公区,如今已成为融合工业遗产与市民休闲的文旅地标。
“刚走进来,就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,仿佛重现当年盛景。”广元堡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山说,曾经的“工业伤疤”不仅披绿生金,还带动了周边餐饮、住宿发展。
公园西角,“桐去108社”温泉酒店由旧厂房宿舍改建而成。高挑空间中保留着钢铁桁架,混凝土柱上设备安装标记依稀可辨,客房编号沿用老车间工段名称,吸引众多游客专程前来体验工业记忆。
站在公园内抬眼远望,山坡连绵绿意。成都游客周颖正拍摄窗外景致:“昨晚在工业风酒店用餐,今天看了矿工情景剧,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令人难忘。”
午后,老矿工陈家全带着孙子在“矿山时光隧道”展区参观。安全帽、防护靴、泛黄的工资单,唤起老人的记忆:“采矿时烟囱冒黑烟、河水浑浊;如今天蓝山绿,前不久还有人在山里偶遇野生大熊猫!”
随着修复区与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贯通,曾经割裂的“生命网络”重新织就。地质灾害隐患点逐年减少,水土流失得到遏制,生态韧性显著增强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沿修复廊道自由迁徙,“串门”频率较修复前提高近三成,成为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。
晨曦洒满修复后的山峦,老矿工镜头中的“矿坑与青山”对比照,不仅记录土地蜕变,更见证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追求。从“工业伤疤”到“生态屏障”,从“资源开采”到“价值重塑”,雅安矿区的绿色涅槃,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样本,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葱茏怀抱中,绘就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。
夕阳西下,川矿记忆文化公园里,孩子们在矿车花坛边嬉戏,远处的山林是大熊猫自在徜徉的乐园。陈家全的手机里存着两张照片:一张是三十年前矿工与矿坑的黑白合影,另一张是如今层叠的“绿色梯田”。他将两图拼接发在朋友圈,写道:“从矿山到青山,我们用半辈子走完了这条路。”
——“山河新章——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启示录”系列报道一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